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新媒體專電(記者高潔 涂銘)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提出,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,編纂民法典。那么,如何定義民法典?編纂民法典為何在此時提出?對于普通人來說,編纂民法典的決定又意味著什么?
對此,新華社“中國網事”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、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民,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成等權威民法學專家,他們將對廣大網友關心的問題一一解答。
【什么是民法典?】
王利民:顧名思義,民法典一般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國家中,用以規(guī)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。民法典又被稱為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”,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、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,更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。19世紀初的《法國民法典》和20世紀初的《德國民法典》,都曾是世界民法發(fā)展史上的重要成果。
【為什么要修民法典?】
王成:民法典如憲法一樣重要。那么可能有人就要問,既然這么重要,為何現在才編纂呢?其實以前我們有相關的法律。打個比喻說,以前沒有編纂民法典前,我們“變批發(fā)為零售”,很多法律法規(guī)早已單獨存在,只是現在我們按照科學合理的民法典體系,對這些法律進行系統(tǒng)的整合,構建體系完整的民法典。
王利民:第一,民法典是法治現代化水平的標志,缺乏一部統(tǒng)一的民法典,不僅無法展示中國法治文明的水平與高度,還會妨礙民事法律制度的形式體系化和價值體系化水平;第二,法典化的靈魂在于體系性,民法典的制定可以促進民事立法形成完善有效的體系;第三,民法典可以保證法律解釋的統(tǒng)一性和準確性,為法官裁判提供法律保障;第四,民法典為國家治理提供制度保障,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;第五,民法典有利于促進整個法律共同體的形成。
【民法典跟普通人有什么關系?】
王利民:一部優(yōu)秀的民法典應當是一本公民權利的宣言。通過制定一部民法典來全面確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民事權利,確立現代社會的基本交往規(guī)則,不僅能夠有效規(guī)范社會成員的行為,而且有利于司法機關統(tǒng)一適用法律來平等地保護所有公民的合法權益。
王成: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,他每天的生活都和民法典息息相關。民法典主要包括兩大塊,與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保護密切相關。
【編纂民法典為何在此時公布?】
王利明:“萬事俱備只欠東風”。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為民法典的編纂送來了“東風”,將有力推進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。我們國家曾經多次提出編纂制定民法典。只是當時的條件還不具備。
目前,民法典的編纂條件是成熟的。首先,我國目前已制定了民法通則、婚姻法、繼承法、合同法、物權法等多部單行法,民事法律體系較為完備,民法典的主體部分已經基本完成;其次,我國法院系統(tǒng)民商事司法審判經驗不斷發(fā)展,民商事法官隊伍的數量和素質有了空前提高,且積累了大量的司法審判經驗;第三,我國民法典的理論研究成果豐碩,大批學者對民法典編纂進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,學界還形成了幾部系統(tǒng)的建議稿,為制定民法典奠定了理論基礎;第四,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、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的巨大成就,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;最后,也是至為關鍵的一點,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,學法、用法能力的不斷提高,為民法典制定奠定了社會基礎。
【編纂民法典有何意義?】
王利民:制訂和頒布一部先進的、體系完整的、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法典,不僅能夠真正從制度上保證市場經濟的發(fā)展和完善,為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(fā)展奠定堅實的基礎,而且將為我國在21世紀的經濟騰飛、文化的昌明、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。
【如何編纂民法典?】
王利民: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提出,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,編纂民法典。下一步立法機關將按照這樣的要求推進民法典的編纂工作,勢必加速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進程。但是,需要注意的是,民法典的編纂關乎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,必須慎重,要充分地聽取民意,嚴謹科學地論證,不可單純求快。
王成:按照我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》的有關規(guī)定,民法典屬于民事的一個基本法,必須由全國人大來制定。進入立法程序后,原則上要審議三次經過表決后才正式公布,但是民法典非常重要,可能還要反復審議和修改。正式看到民法典的出臺,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耐心等待。